没人知道孙策和孙权之间的权力交接是怎么样一个过程,也没人知道孙策死前和孙权交代过什么,以至于孙权居然如此直接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是人所皆知的是,自那以后,江东之地的政治氛围从恐怖转向了平和,孙权废除了孙策时期一系列对本土大族的打压措施,改为安抚为主。
孙权用截然不同的政治姿态安抚江东大族,大手笔吸纳了江东大族人士加入麾下出任职位,其中代表除了陆议之外,还有吴郡顾氏家族出身的顾雍。
这两大家族的代表人进入孙权幕府,表明了江东本土势力对孙氏集团的初步接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以淮泗人物为主的孙氏军政集团和江东本土势力的融合。
然后,荆州军政集团所期待的孙氏与江东大族之间血拼、两败俱伤的局面没有出现,倒是孙氏军政集团内部出现了混乱。
这当然也是正常的,孙权轻轻放下孙策之死,固然让江东本土势力得到安抚,但是孙氏元从和淮泗集团内部自然也会有诸多不满,新加入的江东本土势力势必也会分割他们的权力。
他们不愿意。
但这一切都被孙权接二连三的解决掉了。
庐江太守李术被孙权亲率四千解烦军袭杀,保住了孙氏集团在江西的落脚点。
孙辅、孙暠的夺权背叛行动被孙权派遣周泰、朱然率领解烦军星夜奔袭、火速突击,两人被擒拿解职,同谋者被诛戮一空。
内乱遂除。
孙权一系列的政治军事行动为自己建立起了最初的军事政治威望,让自己成功坐稳了孙策继承人的位置。
荆州军政集团期待的时机没有出现,还反过来被孙权的转移矛盾大法打得头破血流——
火速处置内乱的方法固然可以震慑宵小,但是也会带来内部的动荡,为了不让这种动荡影响到自己,孙权选择了祸水东引,接连开启了对山越和荆州的战事,以此转移矛盾。
事实证明,胜利的战争所带来的利益足以抚平人心的不满,也为孙权争取到了足够多的时间。
而眼下,孙权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行动也是一手妙棋。
他站在强势地位上,通过诸葛亮一人向荆襄大族伸去橄榄枝,表达了自己的仇敌只是刘表和黄祖等少数人,并非荆襄大族全部。
他表态,自己愿意和荆襄大族分享利益,只要荆襄大族愿意配合,那么有钱大家一起赚,有肉大家一起吃,我不会和我的兄长一样展开对你们的血腥屠杀。
当然,我也决不允许与我公开作对的家伙在我的麾下生存下去。
你们接受吗?
诸葛亮夫妇觉得荆襄大族自然会接受。
董卓乱政、诸侯讨董已经过去了十三年,十三年间,汉室并没有出现复兴的迹象,反而愈加沉沦,天下人已经逐渐接受了这个天下将要发生剧变的未来。
天子既然支棱不起来,拥有庞大产业的人们也总要选择可以依靠的对象,否则又该如何对抗那些拥兵数万、十数万的大军阀呢?
对于大族来说,自建坞堡、关起门来做土皇帝也不是不行,但是坞堡只能对付小股流寇,遇到成千上万的正规军,难道还能对抗吗?
那些军阀搞生产建设、做人事的本领是没有的,但是他们搞破坏、做非人事的本领不仅有,还很大!
没有任何一个大族愿意单独面对一个军阀和他麾下的虎狼们,所以有限度的配合、互惠互利就是最好的选择。
刘表虽然有正当名义,但是实力不行,无法在这个动荡的乱世中保护他们的利益,反而还使得他们的利益受到威胁,既然如此,他们当然要选择更能符合他们利益要求的军阀来求取庇护。
孙权如果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他们没有理由拒绝。
反正战火终究是要燃烧到荆襄之地的,如果能在战火烧过来之前给自家建一道防火墙,岂不美哉?
诸葛亮心意已决,不再迷茫,洗脸之后便与黄氏一起睡下,在平稳的呼吸之中度过了自己在这草庐之中的最后一个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