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个包袱,尽快甩掉!
至于,燕华有没有这个迁民能力。
人家有!
燕华的官员系统,官员思维,和大明的完全不一样。
人家有一套,工业制度下,完善组织动员的准则。
呼!
朱棣默默吐了口气,轻松笑了。
随即,重新起草了两份《关于援建大明大十字铁路建设,若干协议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双方数百人见证下。
朱棣、朱标分别在协议书上签上名字,相互交换后,再签字。
朱标、朱棣最后,再次将彼此的协议书交换后。
相对而立。
朱标紧紧捏着协议书,努力按捺着不甘和愤怒,勉强笑道:“老四,我希望,建设能尽快启动。”
朱棣点头:“建设所需的技术队伍已经组建完毕,随时可以跟随大哥回大明,至于建设所需钢铁,援建朝廷的工厂,我回去后,就马上吩咐炼钢厂进行扩产,吩咐涉及援建的工厂,马上进行设备准备,以及援建人员的组织。”
……
一场影响深远的铁路援建计划,在朱标的不甘和愤怒中展开。
不甘是因为,朱标很清楚意识到,随着燕华得到这三百万人口,燕华最大的短板已经彻底补齐。
从今往后,燕华对大明,对他,几乎没有什么所求。
愤怒倒不是针对燕华,也不是针对朱棣。
而是针对大明的朝臣。
数百万失地佃农涌入城池谋生,他竟然不是从自己的臣子口中得知。
而是从燕华这边得知。
据说。
当天签约仪式结束。
朱标回到下榻小院,召集方孝孺、黄子澄等人,大发雷霆。
……
十月中旬。
朱元璋动身启程前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