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点上,沈家就做的很好。
如今,沈家已经全面退出海贸,专心往造船行业、钟表行业发展。
从民间商人的角度,承担起了探索新技术的责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沈至高兴笑着,“王爷、王妃、请!”
“阿爹!”
一群孩子,正围着一座,一人高的红木钟表,观察打量,祈婳第一个注意到朱棣,激动大喊一声:“快看这个钟表,好漂亮!就像一个小房子。”
朱棣、徐妙云凑近。
的确像极了小房子。
钟表的外部建构,结合了华夏传统建筑风格。
一面玻璃内。
时针、分针、秒针滴答滴答转动着。
时针、分针、秒针这种叫法,是他命名的,当时东旭搞出来,命名的很拗口。
不过,六十进制与他无关。
是东旭根据十二天干地支,和六十甲子这一套古人研究星象的学术,结合现有的日冕,搞出来的。
看着三根被涂上不同颜色,粗细不一的指针缓缓转动,朱棣询问:“现在还是需要每隔半天,上一次发条吗?”
东旭搞出来的那台钟表,就要每隔半天上一次发条。
不然误差就十分大,时间就不准了。
“王爷,随着我们现在掌握的锻钢技术,我们制作的发条,已经做到,一天上一次发条,就能保证准确的程度,同时,这种发条,经过反复试验,一千三百次反复松紧后,就会断裂,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这种钟表,可以使用三年!”
朱棣笑了。
技术、工艺进步都很大。
东旭最先搞出来的发条,使用二十几天就会断裂。
“你们对核心技术进行了改进升级,按照咱们燕藩的规定,可以少给东旭他们一点专利费……”
“不用不用!专利费本来就不高,这样一座钟表,我们在外售卖,绝不少于一百两,其实,成本也就三十几两,拿出利润的百分之一,这专利费真不高……”
沈至连连摆手。
他还能和东旭,以及其他几个匠人,因为这点专利费斤斤计较?
朱棣含笑拍了拍沈至肩膀,叮嘱道:“同时,也制作一些便宜点的,我希望,你们能不断提升技术,达到简化工艺,从而实现更低制造成本,未来,让钟表进入千家万户,我在土桥村当农民那会儿,我们每天地里干活收工,全凭看太阳,如果是阴天的话,就连个时间早晚都不清楚了,很多时候,看不到日头,也不饿,就继续干,等收工回家,王妃做好的饭,已经热了好几次了……”
哈哈……
众人不由全都笑了。
祈婳挽着徐妙云胳膊,低声询问:“娘亲,阿爹说的都是真的吗?祈婳好羡慕你和阿爹。”
徐妙云含笑抬手戳了戳祈婳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