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马书》中有关伦敦的记载是从公元五十年开始的,伦敦(London)这一名字是来自凯尔特语的Londinium。凯尔特人在公元四十三年入侵英国,之后他们修建了一座跨越泰晤士河的桥梁,此后他们在这里有利的地理位置又修建了一座港口。公元五十年前后,罗马商人又在桥边兴建了一个城镇,伦敦由此而诞生。
公元八四二年和八五一年,丹麦人两次入侵英国,抢劫和烧毁了大多数的城镇。侵略军占领了包括伦敦在内英国北部和东部领土。公元八七八年,丹麦人被阿尔弗烈德大帝所击败,英国的国土被分为两部分,丹麦人拿走了英格兰的东部领土,包括伦敦。而阿尔弗烈德大帝则保持住了南部和西部地区的土地。
通过和平谈判,阿尔弗烈德大帝于公元八八六年重新收复伦敦,他重新修整了破败的旧罗马城的城墙。为了得到保护,居住在罗马城以外的伦敦人在阿尔弗烈德大帝统治时期又重新搬回到城里来居住。公元九九四年,伦敦人彻底击退了丹麦人并迫使他们撤离此地。
继盎格鲁撒克逊人之后,在英国历史上留下深深印记的是来自法国西北部的诺曼人。他们的领袖威廉声称因血缘关系有权继承盎格鲁撒克逊皇帝爱德华的王位而大举发动进攻。公元一零六六年,威廉军事行动成功,成为英格兰的君主威廉一世,号称“征服者威廉”。
虽然此时英格兰的首都设于伦敦西南部的温彻斯特,但是威廉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在伦敦东部修筑了坚固的伦敦塔以防御反抗者的进犯,这也作为宣示自己权威的一种手段。在诺曼人的统治下,伦敦终于在公元十二世纪正式成为了英格兰的首都。
在这个时期,王室陆续在伦敦建筑王宫,而教会也修建了不少教堂和修道院。伦敦市方面,其市长的权力也越来越稳固,商业发展迅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九四四年,由于伦敦人口的急剧膨胀,权威人士提议并计划在距离伦敦城二十到三十英里的周边地区建立卫星城,并吸引熟练工人从伦敦来到卫星城工作,从而减轻伦敦城市人口过多的压力。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伦敦进入繁荣时代,汽车和飞机制造业发展得很快,码头也非常繁忙,从业人员一度达到三万人。但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因大英帝国的逐渐瓦解而受到影响。尽管从一九四五年以来移民到伦敦的外来人口已经明显地减少,但在二十世纪后几年中人口又在迅速地增长。
伦敦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影响,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差小,夏季凉爽,冬季温暖,空气湿润,多雨雾,秋冬尤甚。伦敦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是英国王室、政府、议会以及各政党总部的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宫是英国议会上、下两院的活动场所,故又称为议会大厅。议会广场南边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一零六五年建成后一直是英国国王或女王加冕及王室成员举行婚礼的地方。内有二十多个英国国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以及牛顿、达尔文、狄更斯、哈代等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