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谦说:“所以大家才要求厂里盖新的家属院嘛。”
“但是,可不可以有另一种办法呢?”叶满枝说,“对于那些实在无房的职工,仍然可以参与集资。而居住条件还可以,手头也不宽裕的职工,这次就不要参与了。咱们可以让后勤统计一下,大家现有的房租与家属院的房租,每平米相差多少钱。实在不行,咱们就按月给职工发点住房补贴吧。”
“比如有的职工应该分一套16平米的福利房,每平米的租金是3毛,但人家正在租住的房子是每平米5毛的,那咱就每月给职工补贴三块二。每月往外掏一点,总好过一次性掏出几十万吧?”
第187章
刚洞悉老牛厂长的算计时,叶满枝其实非常生气。
牛恩久赚了好名声,却会给领导班子留下一个大窟窿,不知多少年才能填平。
但是,周如意委婉问她是否要反对集资建房时,叶满枝选择了沉默。
按照食品厂的惯例,每年能搞一栋楼,解决几十个职工的住房问题就算是表现不错了。
而全厂有几百上千套房的需求。
如果不用点非常手段,有些职工可能十年八年也等不到房子。
一个人的一生又能有几个十年呢?
叶满枝不想让大家将时间蹉跎在等待里,反正住房问题早晚要解决,早解决就能让大家早享受。
不破不立,既然老牛已经把戏台子搭好了,那他们就顺势站上去吧。
“各家的情况不同,一口气拿出四五百、六七百盖房,大多数人都会有压力。”叶满枝笑道,“在集资盖房这件事上,我建议不要一刀切,最好能多给大家几种选择。”
听了她的办法,陈谦第一个赞同道:“给职工发补贴这个主意不错,其实咱们每月能从老家属院收上来三四千的房租,留足维修经费以后,剩余的租金可以覆盖一部分职工的住房补贴,厂里的资金压力能减轻不少。”
朱可海放下茶杯说:“但是职工租住公租房的地段、面积差异很大,每平米的价格也不同,这个补贴恐怕不好发,后勤和财务科的工作量太大了。”
“这个好办啊,”陈谦笑道,“每人的住房面积是固定的,超出的部分不给予补贴,每平米补贴也要设定最高上限。要是有人在好地段租了大房子,那就只能由他个人负担了。”
几人围绕补贴的话题讨论了将近一个小时。
叶满枝给自己的茶杯添了三次水以后,提议道:“咱们几个不要关着门开会了,厂里推行了《鞍钢宪法》,职工们对参与工厂管理都挺积极的,住房关系到大家的切身利益,不如从各车间召集职工代表一起开个座谈会。”
“行,”蒋文明很有一把手气势地拍板说,“咱们就给职工两个选择——集资和住房补贴,让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至于集资建房的钱要从哪里筹措,那都是后话了。
厂里得先看看愿意集资的人数有多少,如果在300人以内,他可以想想办法。
蒋文明是代厂长,由他出面召集各车间的职工代表开了座谈会。
职工们在会上发言非常踊跃,大家集思广益,着实想出了不少好办法。
叶满枝觉得讨论效果很好,如果按照大家的办法落实,解决福利分房的问题指日可待。
然而,召集了一次座谈会后,蒋文明却没了别的动静,再没主动提过房子的话题。
叶满枝刚开始还偷偷嘀咕,蒋厂长做事虎头蛇尾,难怪这么多年一直被老牛压制着。
隔了两天,她渐渐回过味来,怀疑蒋文明可能是从上面听到了什么风声。
如果上级中意的接班人选不是他,那他确实没必要帮新厂长填窟窿了。
果然,在十一月的最后一个礼拜,滨江第一食品厂接到了上级通知。
新任党委书记、厂长,于之江同志,即将到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