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遗憾就是老孙同志,不知她是怎么回事,面对小儿子的时候总是冷冷淡淡的。
“当年送孩子回老家是我的决定,你不用自责,孩子也从来没有怪过你,对咱们这对父母也算孝顺,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吴淮年再次催促,“快点换衣服吧,咱们一起去接儿媳妇!”
孙汝珍坐在椅子上没动地方。
送孩子回老家,确实是老吴的决定。
但他最初想送回去的,其实是大儿子峻岭,老吴想把已经懂事的长子送回老家。
可是,最大的一双儿女,陪她熬过了一段最艰难的日子,她对长子和长女的感情是最深的。
听说老吴想将儿子送走,孙汝珍的第一反应就是强烈反对,想尽办法想把大儿子留在身边。
老吴铁了心要送走一个孩子,于是她慌乱之下,便提议将两岁的小儿子送回去。
两岁多的孩子,正是让父母最费心的时候,吴峥嵘自打能说会走以后,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比他哥哥姐姐都淘气。
那么小的孩子,动不动就自己开门跑到胡同里去了。
孙汝珍当时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这个小儿子身上,这孩子旺盛的精力,时常闹得她精疲力尽。
所以,能把小儿子送回老家,交给祖父母抚养,对孙汝珍来说也算是另一种解脱。
她还记得那孩子被抱走的时候,一声也没哭,也不像往常那样妈妈妈妈喊个不停,只是安静趴在大人的肩上,用一双乌溜溜的眼睛望着她。
她当然舍不得孩子,只是无奈之下,在大儿子和小儿子中,选择了前者。
小儿子被送走了,她哭得泣不成声,午夜梦回时,总能想到幼童那双乌黑明亮的眼睛。
她那时还不觉得怎样,后来有了机会,也会回老家探望小儿子,可是当她听到婆婆以一种炫耀地口吻说,“峥嵘跟他大伯小时候一样聪明,两三岁时背过两遍的唐诗,到七八岁还能记着呢。”
孙汝珍说不清当时是什么心情。
她没有为儿子的聪颖而欣喜,她只是突然感觉手脚冰凉。
峥嵘很聪明,两三岁学过的唐诗,他能一直记着。
那她跟老吴建议的,让小儿子替换大儿子回老家的话,他是不是也一直记得?
峥嵘两岁前跟他们夫妻住在一起,大人觉得小孩子不懂事,谈话时从不避着他。
他对大人的谈话也许是有印象的。
这些年老吴找过不少机会,想帮她缝合与儿子的关系。
孙汝珍也尝试着跟儿子解释些什么。
可是每当她想要开口的时候,面前那双仿佛能洞察一切的眸子,总能与她梦里那双孩童的眼睛重合,将她所有的话都堵在喉咙里。
他们之间的隔阂从来不是养在她跟老吴身边的两个侄子。
而是她当年选择了吴峻岭,放弃了吴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