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眼下我们完全可以假装发现曹军要联络章陵县、随县,刺探我军侧后,从而改弦更张,分重兵去围攻章陵县和随县。装作这一切,都是为了斩断贾诩的刺探。”
刘备闻言,不由皱了皱眉:“仅仅为了防止敌人刺探,就去攻城,贾诩不会相信的吧?”
诸葛瑾:“如果仅仅是为了些谍报上的利益,当然不合理,贾诩也确实不会信。但是,只要我军包围了章陵县和随县,然后再放出消息:
说章陵、随等二县守军,原是蔡瑁党羽,蔡瑁从贼时他们也跟着一心从贼了。如今我军走汉水航道、从武昌运粮至宜城,竟因后方疏于巡江防范,竟被随县和章陵的蔡瑁军拦截损失了一些粮船。
这样,我军为了确保水路粮道畅通,又赌曹仁懦弱短、时间内不会跟我军实质性开战,我们就趁这个时间差把随县章陵县围了,一来稍挫蔡瑁羽翼,二来也是确保我军汉水粮道绝对安全。”
这个设想,着实让刘备觉得不可思议:“贾诩会相信这种理由?蔡瑁本人都未必敢跟我军的水军交战,何况是蔡瑁手下的无名下将?说那两个县的驻军威胁到我们的粮道,这也未免太……”
诸葛瑾却不这么认为,他知道刘备这是对水军水战的逻辑了解不够深刻,所以立刻指着地图说:
“这其实一点也不匪夷所思——主公请看,我此前部署的巡江水军,主要是在宜城以北,断绝北边上游的蔡瑁战船通过。但是在宜城至武昌之间的六百多里汉水河面上,我其实并没有安排战船全程巡逻。
这一点,贾诩如果派人刺探了,也绝对能知道确实如此。这既可以解释为我军疏忽了,也能解释为是我军觉得没必要为了这么一丁点风险,去花那么大代价、六百里全程巡江。
而章陵县和随县的蔡瑁水军,虽然孱弱不堪,但他们利用我们疏于防备、在粮船队经过时,突然从汉水北岸的支流河口杀出,进入汉水,烧劫了我们一些粮船,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只要我军立刻展开报复,比如把这两县的水军全部扼杀,甚至是直接围城攻城,贾诩便能信上七八分了——更妙的是,只要我们围了这二县,那么贾诩就无处求证这二县的水军此前到底有没有烧劫我军粮船了。
因为贾诩的细作,或许擅长翻山,能翻越桐柏山余脉抵达章陵。但只要我们把城池团团围住,他的细作总不能翻越围城营垒吧?如此内外隔绝,一切往事也就死无对证了。”
诸葛瑾如此一番细致解释,刘备才豁然开朗,仔细一想貌似还真就是这么一回事。
不管那两个县的蔡瑁余孽,之前有没有威胁刘备军的汉水航道,只要刘备军实打实把城一围,那就必然让人觉得事态严重。
而且,只要刘备分兵去东线围城,那他在西线和中线的兵力必然变弱。
如果都这么给机会了,曹仁还不上,那曹仁还是人吗?他如何服众?
刘备最终拍板:“此计甚妙!就按先生所言,即日分兵一万,去汉北,分别包围章陵和随县。同时在宜城以北的汉水上,加强战舰巡逻,不让蔡瑁救援这两县!如此,孤就不信贾诩还不信!”
……
刘备拍板后,这招补充后招,也终于使了出来。
刘备军在中线的宜城等地,又抽调了近万人的部队,北渡汉水,突然对深陷桐柏山区的章陵县和随县,发起了围攻。
那两座县城的守将,基本上都是无名下将。
唯一有名有姓的,也只是蔡瑁的一个族弟蔡中,完全属于路人级别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两县的守兵,也分别只有千余人和两三千人,而且是连乡勇民兵都算上了。因为是山区小县,城墙也非常低矮。
这样的城池,刘备居然让陈到去强攻,还带上了攻城武器,也是足够给蔡中面子了。
当然,如果守军士气高涨的话,那么两三千人守、五千人攻也是有难度的。兵法还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呢,哪怕刘备军武器装备有优势,不用五则攻之,那至少也要三倍才能速攻。
但问题是,这俩县的军队,压根儿就没想到刘备会在正面战场紧张的时候,分兵深入桐柏山区犄角旮旯,跟他们一般见识。
这里的士兵,死忠于蔡家的比例并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忠于刘表的。
刘备这几年在荆州养望得名,颇受拥戴。如今打着帮刘琦为刘表报仇的旗号来进攻,很多荆州兵根本就不想抵抗。
所以,哪怕只是看到两倍的进攻方士兵,随县只是略微犹豫了两三天,基本上没打就直接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