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小说网

52小说网>张好古赶考 > 第五零三章 大鱼咬钩(第1页)

第五零三章 大鱼咬钩(第1页)

接下来的几天,护国军三个团轮流炮击棱堡,就连海上的郑芝龙也偶尔打几炮,试试松江府出产的新火炮,有的炮弹轰在墙上,打出个坑,有的就直接打进堡内,至于打没打到人,堡外的人不知道,堡内的知道。

张好古呢,在忙着接见台湾各处的头领,张好古的接见策略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文化敏感度。他先是命人取出从大陆带来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作为见面礼分赠各社首领。当大肚社头领捧起青花瓷碗时,张好古立即解释:"此物盛饭不馊,贮水不腐,诸君可试之。"这种以实用器物展示文明优势的方式,远比空洞的武力威慑更有说服力。

在沟通方式上,张好古更是下足功夫。他特意从随军人员中挑选出通晓番语的文书,当发现平埔族语言与闽南语存在诸多相通之处时,立即改用当地方言与头领们交谈。据《闽海纪要》记载,当张好古用番语说出"天朝"一词时,多位头领竟能立即理解其意,会议气氛顿时轻松许多。

张好古在会见中展现出高超的利益平衡术。对于经济实力雄厚的西拉雅社,他承诺保留其贸易特权;对尚武的排湾族,则允诺继续承认其猎头习俗,但需以"献首级于官"替代旧俗。最为精妙的是,他提出"番汉互市,官为仲裁"的制度,既满足了汉商需求,又保障了原住民利益。

台湾是一个农业尚未充分开发的地区,高山族等土着族居民对于农耕技术还很落后。面对这一现状,张好古上揍本对皇上陈说:“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富国足用之法,不外劝农力耕而已。”他说:“各族土民,数倍我众,抚其众而耕其田,教其法而竭其力!使适开垦,越陌度阡,则按例纳赋,年可岁供百万也。”

他强调此处土地膏腴沃野,在其它地区未曾见过,惜土着民耕种不得其法,那是因为无人教之。

对于台湾收复后的建议,张好古提议暂时设一府数县,并对皇上陈述,台湾岛的荷兰人在三到五个月内会全部解决,现在他们已不能出城堡,张好古并没把下一步的战略说出来,反正台湾收复就好,至于怎么收复,张好古是不想说出去的。

他希望朝廷早日派出官员,协助自己来丈量土地,并接收台湾,这样自己也能从案牍之中解脱出来。

对于土人和移民的治理方案也简略的提了几点方案。

上完折子后,张好古并未就此满足,他深知要真正了解高山族的实际情况,就必须亲赴各土社进行实地考察。于是,他不辞辛劳地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

在考察过程中,张好古与高山族人民亲密接触,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和传统耕作方式。他惊讶地发现,高山族当时还不知道如何使用钩镰来收割稻谷,也不懂得利用犁耙耕地和锄头除草。这种原始的耕作方法导致生产效率极其低下,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张好古看到,高山族人民在收获稻谷时,只能逐穗采拔,完成十亩之地的收割竟然需要数十人。而刨地时,他们仅仅依靠寸铁凿子,完成十亩之园的开垦竟然需要一个人一个月之久。更令人惋惜的是,他们对土地的利用也非常不充分,近水湿田这样肥沃的土地竟然被弃置不用。

面对如此落后的耕作现状,张好古深感责任重大。他下定决心,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帮助高山族人民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经过深思熟虑,他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

首先,张好古决定在土着高山族的各个社中,为每社配备一名经验丰富的农民。这些农民将携带铁犁耙锄各一副以及耕牛一头,前往各社传授驾牛和使用犁耙的方法,同时教授五谷收割的技巧。通过这种方式,让高山族人民逐渐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张好古强调,这项工作必须由那些克己奉公、责任心强的官员去推行。这些官员不仅要用心抚绥高山族人民,确保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新的耕作方法,还要让每家每户都知晓这些方法的重要性和好处。只有这样,才能使新的耕作方式在当地得到广泛应用。

最后,为了激励高山族人民积极参与农业生产,张好古还提出了一套奖惩办法。对于那些开垦田地多、努力耕作的人,给予奖励;而对于那些懒惰懈怠、不认真工作的人,则要进行惩罚。通过这种方式,激发高山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当地农业的发展。

要根据各户的男女人口数、耕作能力,分配田土,官府则计亩征税收粮。同时推行教化,移风易俗,逐步实现“雍熙之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