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私。。。李家乃我朱家至亲!”
“朱家穷困潦倒之时,多亏了陇西郡王屡次施以援手。”
“于公。。。”
乾清宫前,面对群臣百官,朱标垂泪道,“自陇西郡王始,忠勤于国事。至岐阳王,百战之功。曹国公李景隆,少年入仕,即为我大明屡解艰难!”
闻言,群臣一阵默然。
从李景隆的爷爷开始,老李家对得起世袭罔替这四个字。
还别真以为李景隆的爷爷,就是个憨厚的老农。当年大明高筑墙广积粮之时,为大军后勤筹备军需的明面上是韩国公李善长,暗地里则正是后来的陇西郡王李贞。且从某种角度来说,在百战岁月之中,洪武皇帝不坐镇中枢的时侯,李贞就是淮西军头们后院的定海神针。
“可今日!”
朱标继续道,“因我之病,而将良药全部占据,使得表嫂。。。。。骤然离世!”
说着,他已是泣不成声,“于私,我愧对亲戚之情。。。。。”
“殿下!”
突然,翰林学士黄子澄和齐泰通时上前,宽慰道,“此非殿下知错也!时也命也!”
“此乃人祸!非天之难也!”
朱标大哭,“于私我哭对亲戚之情!于公。。。”
他看向群臣,“因我为太子,即可不顾臣子性命耶?为我一人之病,而使亲族亲长,良臣之母,命丧皇权!我这个太子,岂是良君乎?”
闻言,群臣一惊,通时上前,“殿下!”
“大明以仁孝治国!”
朱标颓然前行几步,步步落泪,“我这个太子的仁在何处?我还有什么脸,对天下臣民说这个仁字!”
说着,他陡然惊呼一声,“害了表嫂是为不义,占有良药是为不仁。我朱标。。。不仁不义还有何面目,存于人间!”
喊着,他突然发足狂奔。
对着乾清宫外的柱子,一头撞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