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桓问道:“军兵精气十足,兵甲可曾齐备?”
胡越道:“自殿下离京至今为止,东宫多方招揽铁匠打制兵甲,目下,各兵甲胄兵器齐全。
计有步人甲六百套,皮甲三百套,马甲三百套,长枪长刀各一千。
计算铁锭并工匠酬劳,总计耗费一万两千贯。”
“如此多兵甲,父皇可知?”赵桓问道。
储存兵甲当然是应该的,但是私蓄甲兵,同样让人忌惮。
在不是确定造反的情况下,还是要让赵佶心中有数。
杨时道:“购买铁锭、招揽工匠、打制兵甲,皆经过官家御批,无虞有人借此发难。”
“善。”赵桓微微颌首。
“殿下。”胡越从怀里取出两个盒子递了过来,道:“此乃殿下指点所出。”
“哦?”赵桓打开。
一个指南针。
此时司南已经大规模应用,特别是航海之时,每艘船只都要准备的。
但是这个指南针略有不同。
其规格于后世一般无二,最重要的是在表面注明了地磁偏角。
因为地磁偏角的存在,指南针不能正指南北通透使用时多有误导,注明以后,哪怕不通数学地理且毫无基础,也可以正常使用。
“不错,当奖。”赵桓打开第二个盒子。
单筒望远镜。
赵桓把望远镜放到眼前看时,只见镜片透亮,望远处时,纤毫毕现。
“根据殿下指点,我等深入研究梦溪公笔记,制得此物。”胡越介绍道:“此镜最大可放大四倍,于料敌先机大有裨益。”
“造价如何?”赵桓问道。
“每副八十贯。”胡越道。
作为新生事物,且在军中有大作用的望远镜,八十贯的造价完全可以接受。
早一步发现敌人有多重要,稍微有些军事常识的都知道。
再则,这玩意不比刀枪甲胄,是每个人都必须的。
用兵时,可能只有指挥使以上以及精锐斥候才会装备,算起来也花不了多少钱。
“吩咐下去,赶制一千副备用。”赵桓道。
“殿下明察。”胡越道:“磨制镜片的工匠只有一人,须得三天才能打制一副,便是这副,也新完工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