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核心的决策瞬间下达。
【选择:交战。目标:摧毁或俘获该前哨基地,获取完整数据库及生物样本,测试战斗协议,消除近期威胁。】
没有激昂的宣言,没有战术频道里的呼叫。行动在绝对静默中展开,唯有能量的流动和机构的微调是其战前的序曲。
那艘“爪痕”的工作艇正喷吐着浑浊的尾焰,粗鲁地冲来,舰首几门粗糙的等离子炮已经开始充能,散发出不稳定的光芒。更多的单兵飞行器如同铁蝗般从基地涌出,试图组成拦截阵型。
新生飞船——或许现在应称之为“星种”,因其诞生与形态——率先行动。
它光滑的表面,那些银灰与暗红交织的能量脉络骤然亮起。但这次能量并非汇聚于尾部用于跃迁,而是如同百川入海般流向舰体前部数个悄然打开的、结构精妙的发射孔洞。没有震耳欲聋的炮响,没有刺目的巨大光柱,只有数道极其凝聚、几乎隐没于黑暗中的暗红色光束悄无声息地射出。
这些光束并非直射目标,而是在虚空中以看似随机的路径蜿蜒穿梭,划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混沌轨迹,仿佛拥有自己的生命。然而,在看似无序的舞动中,它们却精准地绕过了所有拦截的炮火(那些炮火大多基于直线射击预测,完全无法捕捉这种诡异路径),如同毒蛇般咬向工作艇的引擎喷口和武器基座。
秩序能量的精准控制,确保了光束的能量凝聚度和杀伤力;混沌能量的随机干扰特性,则赋予了其不可预测的弹道和干扰敌方瞄准系统的附加效果。这是它独有的、融合了多方遗产的战斗方式。
工作艇的护盾(如果那层稀薄扭曲的能量场可以称之为护盾的话)在暗红光束接触的瞬间就如同被强酸腐蚀般溃散。光束精准地钻入引擎接口和炮塔底座,引发一连串内部的能量逆流和爆炸。工作艇猛地一颤,引擎熄火,武器平台歪斜,瞬间失去了大部分战斗力,像一块废铁般依靠惯性翻滚滑行。
第一击,完美生效。
基地的炮塔终于完成了瞄准,数道粗大的、闪耀着不稳定黄绿色光芒的等离子团和密集的实弹风暴向着星种笼罩而来。这些攻击覆盖范围极大,充满了野蛮的力量感,但精准度欠佳。
星种并未选择硬抗。它的驱动单元无声轰鸣,修长的舰体以一个违背物理直觉的、近乎直角的高速转折,轻松避开了攻击最密集的区域。少数无法避开的实弹撞击在它的光滑外壳上,却被一层突然浮现的、流淌着银灰色几何光纹的能量偏转场轻轻滑开,只在表面留下几乎微不可见的涟漪。偏转场巧妙地将动能分散导引至整个舰体结构,而非硬性抵挡。
伊苏的生物能量吸收与分散技术,结合了收割者的秩序护盾高效能量管理,以及几何之心对力场结构的极致优化。
同时,星种表面再次亮起。数十个小型的发射口打开,射出无数乒乓球大小、闪烁着银光的微型单位。这些单位如同蜂群般散开,它们没有攻击力,但其表面不断散发出一种奇特的、混合了秩序与混沌特性的复合干扰信号。
刹那间,袭来的等离子团仿佛失去了稳定性,有的提前爆炸,有的轨迹变得扭曲怪异。而那些密集的实弹,则如同撞入了一面无形的粘稠网络,速度明显衰减,并且相互碰撞,准头大失。整个攻击阵列的效果被大幅削弱。
混沌能量的干扰特性被发挥到了极致,用于大面积区域软防御。
星种的主体则趁着这个机会,再次精准点射。暗红的光束如同死神的指尖,每一次闪烁,必有一座基地炮塔或暴露的能量核心发生爆炸,化作一团团短暂的烟火。它的攻击效率高得可怕,没有一丝能量浪费,每一次射击都经过逻辑核心亿万次计算,直指要害。
基地的通讯频道里充满了混乱的咆哮和惊呼(被星种持续监听并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