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非好事。”
“那两份文书……朕已经命他们商榷两次了。”
“还没有彻底定下。”
“一些事情,朕也没有想好。”
“郡侯如今归来,两大学宫当年就是依郡侯提议立下,于帝国裨益多多。”
“那些毕业之人,大部分都是不错的,虽有不少平庸,也算瑕不掩瑜,可……平庸之人多了,也会有不小麻烦。”
“……”
“……”
在居东长案后批阅奏章文书的嬴政闻声,停下手中毫笔,递给临近的一位聋哑侍从!
那侍从恭敬的接过毫笔,熟练的将其落于笔冼中清洗着,继而,放在笔架上。
动作轻轻,没有任何多余的声音。
嬴政扫了一眼,便是从案后起身,一边舒展着筋骨,一边说道那两份文书的事情。
那不是一件小事。
于帝国而言,是一件目下紧要之事,也是接下来需要抉择、权衡、考量的重大之事。
人才!
是帝国百多年来崛起、壮大、一天下的重要力量。
若无百多年前孝公先祖的那份求贤令,商君难以入秦,秦国也难有后续之事。
更有后续一位位山东士子入秦,为秦国之强大献出力量。
人才难得!
很是难得。
以前的人才,大都是招贤馆、庙朝诸臣推荐、举荐而来,经过简单考核之后,便可有用。
这个法子,比起两大学宫。
粗糙不少。
尤其,帝国一天下了。
山东诸地,也是帝国的。
人才,也都是帝国的。
对于那些人才,自然要有一个崭新考核之法,而且,帝国也可自己培养人才!
依靠不确定的外来人才。
依靠自己培养的人才。
才学也不论,自有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