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没有说话的房玄龄抬起了头。
他轻轻一笑,瞧着脸上完全看不出任何情绪的李世民,抱拳道:“陛下,这事,不论是秦川侯,还是说诸公,都是有道理的。”
“不过,也正如赵公,崔公他们所言,管理大唐医院和天下医工,还用不到设立堂部。”
“但,大唐医术当前正在蓬勃发展,呵呵呵······臣不知道诸位是怎么想的,起码,老夫是实打实的受到了大唐医院的好处。”
“不然,夫人和孩子,现在也不可能活蹦乱跳的玩耍。”
“不过,当前我大唐对于医者方面,所设置的只有一个太医署,而太医署,只能为陛下,为朝廷重臣看病,担不起收拢医工,规范医工和推广医工的重担!”
“陛下,堂部,不能设,但,不妨提升太医署为医工监,下设太医署,医院署等等······”
“一个医工监,足以应对当前的大唐医工发展所需的各种变化了。”
房玄龄选择了折中之法。
他是大唐右仆射,在尚书台将近十年的时间,很清楚该如何处理一些事,更明白‘中庸’这两个字所代表着的含义和重量。
这不是迂腐,这是智慧。
尚书台名义上统领六部,可六部哪一个是好缠的角色?更何况,尚书台所谓的统领,也不过就是建议,规范,下达罢了,真的要操控六部?
尚书台,没有这个能力,某种意义上,尚书台和六部,是相互制衡和妥协的。
所以,不管是尚书台还是六部,也都清楚,一些事就是在妥协中,完成的。
医工监!
对于房玄龄的这个建议,毫无疑问,即便是长孙无忌,王珪他们也都挑不出来毛病,也不敢真的逼迫太甚。
医工这个地位低下,可某种以上却又特殊的群体,就算是他们贵为公卿,也不敢彻底得罪。
这不仅仅是从自身需求出发的,他们很明白,天下百姓现在的目光都在这件事上,不瞧瞧陷入沸腾和幸福,欢快的长安百姓?若是自己做的太过,真的是站到百姓的对面了。
这群老狐狸,自然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对于百姓,他们不屑,不过有句话说得好,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而穿鞋的某种意义上,还真是有点害怕光脚的,毕竟,他们的保住自己的鞋。
“陛下,房公所言甚是,医工监,倒是不错。”李积开口了。
高士廉也表达了附和之意。
一直坐在上面没有开口的李世民,轻轻点了点头:“既然诸公都觉得有理,那,就把太医署,提为医工监。”
“那这监正之位········”
“是让何太医担任,还是说,另择贤能?”
“陛下,以臣见,不妨还是让何太医来担任吧。”房玄龄这次没有给其他人任何机会,直接开口:“一来,何太医执掌太医署长达二十多年,已是熟悉,同时也能让天下医工和太医署上下,都心服口服。”
“另外便是,陛下要攻略辽东,正如药师所言,军中需要大量的,合格的军医,医工监的担子很重,若是贸然更换不熟悉医工监行当的人来,或许会耽误如此大事。”
“至于三么,则是何太医也是民学医科的主持,当前医术发展,最绕不过的就是民学,民学学子每年招募这么多人,正是可担任军医的好选择。”
“所以说,不论如何,这何太医出任监正一位,没有人能够取代。”
房玄龄转眼间便罗列出来谁都挑不出来毛病的三大理由,即便是心中有其他想法的长孙无忌等人,也都只能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