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今安死了。
陆津风死了。
兴宁、忠护两军没了,两军将军也死了。
仅存的虎翼军士卒只有一千五百多人,还有五百人是走不动、走不远。
一颗陨石就折损了我四名大将,数名将军,七万士卒。
以我为中心,三里之内无人能活下来。
连虎翼军左、右、后三军远离战场两里远,离我三到四里远,也仅仅只有一千五百人能活下来。
这是一场大败,七万士卒,那就是七万户,算上父母妻子,直接影响到三十万人。
这还只是一场战役,伊、唐两国因此而死的士卒就可能达到十五万人——算上这七万人。
再加上服徭役民夫,他们可能不会有过万的伤亡,但两千人还是有的。
还有,赤昭、北陵两国发动的战争,留守伊国的士卒,死上三万都算是保守了。
这一次,恐怕已经牵连到百万百姓。
……
问:现在这个时候要怎么应付伤兵,尤其是不能急行,甚至不能行走的士卒?
是弃之不管?还是带着一起撤退?
弃之不管,军心恐怕就崩了,说不定还会有与伤兵关系好的士卒。
在经历一场大败后,我如果这般对伤兵,那以后也会对能走路的士卒这般,军队哗变恐怕在所难免。
带着离开,看似有情有义,实则是拖累大军撤退,恐怕要全部葬死。
我的答案是:求援、固守、等待救援。
我说道:“让还能跑的士卒回去求援,让谷将军立刻发兵,这是我的信物。”
我把一块布氏玉佩拿了出来,沈易东很快找到二十名精力还算充沛的士卒。
为首的是一名偏将,他带着人离开了。
我再次下令:“剩下的人背上不能走路的士卒,先往南边撤退。最多七里地,那里有一座小山,山上有水,或能坚持七天。”
全军撤退已然不可能,最重要的是没有粮草,如果一路撤退,消耗的体力更多,同时还要丢下伤兵。
还不如找到到一处易守难攻的地方,说来也巧,这方圆三十里居然没有一座城池。
否则可以快速攻下城池,不会再缺粮,还能治疗伤兵。
南边确实有一座小山,也确实有水,但不是七里,而是十里,甚至十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