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徐允诺对众人说道:“大家动起手来吧,姑奶奶们!”
随后这些老妇女也不含糊,一个个的手脚都非常的麻利,迅速帮林昊把家里布置了一下。
短短一个上午,整个院子果然跟之前不一样了。
现在已经变成了红色的海洋,不仅有各种窗花,还有红双喜之类的。
那些红绸子也没少,不过这是林昊提前准备好的。
下午三点,林昊带着一个规模庞大的迎亲队伍,吹吹打打的抬着轿子前往虎坊桥。
而徐记车行的人,则拉着洋车跟在后面,这些人胸前都挂着一条红绸带。
拉的洋车上面都贴着一个红双喜,整个队伍非常的庞大。
而在最前面的,就是穿着一身喜服,骑着一匹高头大马的林昊。
整个队伍的速度不快不慢,从前门胡同一路到了虎坊桥,总共耗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古代大多选择在黄昏傍晚时分举行婚礼,随后进行拜堂成亲和入洞房的仪式。
这其实与我们现在所知的“婚礼”一词的起源有关,“婚礼”一词源于“昏礼”,意指黄昏的礼仪,遵循着“晨迎昏行”的传统,即早上迎娶新娘,黄昏时举行婚礼。
古人深信世间万物都遵循阴阳之道,男子属阳,女子属阴。
黄昏时分昼夜交替,正是阴阳相合的时候,被视为结婚的最佳时机。
这一传统最初仅限于古代中原地区,但随汉人衣冠南渡,这一习俗也随之传入南方并一直延续至今。
不过这个传统,自传承到民国的时候,又有了些许改变,像林昊和牧春花家很近,所以一般是下午出发,在傍晚到女方迎亲就可以了。
到了虎坊桥以后,队伍便来到牧家的门口,很多小孩子跑了出来要喜糖,还有讨要喜钱的。
这些钱都是一些铜子儿,也是林昊提前准备好的,然后一路撒过去的。
至于喜糖,就是麦芽糖做的小糖块,然后用纸包一包,也是一路撒过去的。
这时候不仅小孩子来抢,就连一些大人也忍不住捡几个回去。
虽然说婚礼办的传统,但该走的程序都跑一遍,但有些步骤则省略了,比如说进门这里就没有拦。
古代讲究好事多磨,所以一路上其实是有很多阻拦的,甚至还要写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昊这里当然不会那么复杂,他敲了敲门以后,牧老爷子就把门打开了。
然后到屋子里面,林昊和牧春花给木老爷子敬茶,老丈人又跟二人一番叮嘱,这才跟女儿依依惜别。
随后林昊牵着牧春花的手,扶着她进入大花轿里,然后骑着高头大马,又一路吹吹打打往回走了。
迎亲队伍回到帽儿胡同,大花轿在门口停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