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皇在世时,太后不过是后宫众妃子中最默默无闻的一位,先皇独宠宸妃荒于朝政,宸妃无子,先皇为让宸妃坐上太后之位,先是将贵妃之子抱给宸妃,后又退回,宸妃又看中慧妃之子,慧妃心中不愿,后宫众妃人人心中有怨,以致到后来,先皇诸子之中,活到成年的只剩当今圣上。」
「宸妃风光半生,将后宫一众妃子踩得抬不起头,“你道她后来如何?”太后看向圣上,又看下跪伏在地默默垂泪的皇后。」
「“宸妃先被一杯酒毒哑,又送至先皇后宫中,本宫隔了几日再见她,已认不出她是盛宠一朝的宠妃,从前本宫遇上她,若是不跪,或是跪得不漂亮,她便把本宫叫过去,要把你交给她养。”」
「“皇帝,你愿宠谁,本宫这个当母亲的本不该多嘴,只是宫中子嗣单薄,你也要劝劝贵妃,纵是有手段,也该收敛一二。”」
「“本宫提醒一句,先皇众多子嗣中,为何最终是你坐上这皇位?并非你最有才学、最懂孝道、最通朝政,而是你活下来了。”」
「太后一向幽居深宫,不愿干涉后宫与前朝,皇帝即位已久,她说得多了,怕会伤了母子情谊,可若完全不说,后宫混乱到如此境地,她也不能假作不知,先皇时后宫的教训,今之一朝不敢想象。」
「……」
「太后寿诞,后宫诸妃纷纷送上贺礼。皇后送上长生智慧佛一尊,贵妃送的是火树凝华珊瑚如意一柄……太后平日不管俗事,对后宫妃子多有维护,常提醒皇帝和善待人,她还是后妃时受过不少搓磨,因而知晓普通妃子过的什么日子。」
「……只见熙嫔盈盈拜倒:“嫔妾才疏学浅,想不出端妹妹那样的好文章,便绣了一方帕子聊表心意。」
「熙嫔一向懂事知礼,太后喜欢她这样知分寸的女子,便颔首称赞了一句:“你用心了。”」
「待太后接过帕子仔细端详,才知这是一方千佛帕,帕上绣了数个佛字不说,中间更是以佛字搭起一座宝塔,若再细细看,便知这是太后日常礼佛的承恩寺,佛塔之中,舍利子泛着莹白的色泽。」
「太后神色更是欣喜,连连称赞熙嫔。」
「“熙嫔心中惦记着太后,也算是替朕尽了孝心。”」
「“熙嫔如此用心,有此姐妹,也是大家的福分。”皇后面带微笑,大家风范尽显。」
「熙嫔出了风头,在座诸人却是神色各异。」
「贵妃紧紧捏着手帕,待皇后赞过熙嫔后,叹道:“熙嫔妹妹才学过人,臣妾这等俗人是比不过了,只能多花些钱财去各地寻宝,早知如此,臣妾便学学熙嫔……臣妾忘了,熙嫔妹妹是这宫中数得上的清贵人儿。」
「贵妃话音刚落,熙嫔面上便有些难看。」
「初入宫时,她父亲官位不高,家境可称贫寒,因而每逢圣上、太后寿诞,她只能用心去送,并非她舍不得花钱,而是实在没有那样的家底。」
「贵妃倒是说出了在场不少妃子的心声,太后诞辰,她们敢不用心?在场谁不是使了银子又掏空心思的?偏偏熙嫔这不花钱的受了称赞,倒显得她们的礼物不用心了。」
「太后身边的大太监夏公公接过帕子,烛光一照,千佛帕上众多“佛”字闪烁着金光,原来这千佛帕中竟藏着根根金线,白日看不出来,唯有这夜晚的烛光之下,“佛”与“佛”牵连,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金色佛字。」
「夏公公见多识广,却也从未想过熙嫔竟能如此用心,他连忙将金线绣成的“佛”字呈给太后看,太后面上的惊喜更是掩不住。」
「到了她这个年纪,口中说着年岁垂老,可若不是想多活两年,她何必虔诚礼佛?熙嫔这份寿礼可谓送到了她心坎上。」
「皇帝见太后如此欢欣,便对熙嫔投去了赞赏的笑容。」
「贵妃还欲说些什么,却被皇帝眼神制止了。」
「皇后仍是雍容大气,静妃眼观鼻鼻观心一言不发,淑妃神态看似毫无变化,却默默朝芳仪投来一个眼神。」
「“这千佛帕如此难得,众妃都来看看,瞧瞧熙嫔这难得的心意。”」
「只见千佛帕上金光流转,无论从何处看,佛意都在帕上流淌,殿中似乎都沾上了佛气,众人无论心中作何想,面上都啧啧称奇。」
「便是贵妃也收起心中的妒意,不再多说什么,看向熙嫔的眼神却称不上友善。」
「选侍刘氏也在观赏之列,只是她位份太低,尚达不到亲自为太后送上贺礼的地位,这会儿观赏着千佛帕,冷不丁地往角落一瞧,她不由发出一声尖叫——“啊!”」
「殿中一片祥和的气氛,她的叫声却如此突兀尖利,引得众人将视线投向了她。」
「不待皇后发话,贵妃便皱眉瞪向刘选侍:“刘选侍,这大喜的日子,何处惹了你不高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