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本来还打算和汪劲松聊聊送审以及进院线的相关事宜呢,不过一番犹豫后还是闭上了嘴巴。
不是周青放弃了,而是他想了想这并不是最好的时机。
毕竟那些事情不像在学校做后期那么简单,向领导申请一下就可以了。
那可是实实在在需要学校出力的。
单凭周青北电学生的身份,是不足以让北电如此重视的。
事实上学校对自己的支持已经算是仁至义尽,周青再开口的确有点不知进退。
不过等到电影成片出来,让学校看到这电影有冲奖之姿,那自然完全不同。
自己学校的学生拍出了一个冲击欧洲三大的电影,对北电也是一个巨大的荣誉。
到时候怕是不用自己开口,北电也会不遗余力地帮忙的。
唯一的问题就是,这电影真能如同周青预想的那般,在柏林电影节有所斩获吗?
周青觉得还是很有希望的。
首先自然就是他的导演水平,近乎满级的实力那是说着玩的?
再就是剧本也的确牛比。
黄博的演技虽然没达到影帝时期那么成熟,那么收放自如,可在自己的调教下也很亮眼。
最后展现出来的水平,也是影帝级的。
这种种因素综合起来,《127小时》的质量其实比原版还要好一些。
而原版的电影可是同时获得了金球奖和奥斯卡奖提名的。
尤其是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这种重量级的奖项都同时提名。
所以周青对于《127小时》还是很有信心的。
哪怕因为成本的限制而使得电影显得有些粗糙,可以周青的专业性眼光判断,在柏林上有所斩获问题不大。
就算拿不到金熊奖,拿个银熊奖还是很乐观的。
而以欧洲三大的含金量,就算最后真拿了个银熊,放国内也是爆炸性的。
毕竟这个时间段,纵观国内那么多导演,也就张国师、王大帅和林政盛三个人拿过银熊罢了。
张国师和王大帅拿的还是评审团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