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遇?”
“你现在呢?”
“八千,都算上。”
“转正后,底薪五千,年薪十万起,再多,看能力、业绩。”
“公司叫啥?”
“小蜜蜂,吃过?”
“电话发过来吧。”
“圈儿几把尅!”
就这么着,一通电话,周一在十月份的一个周三的晚上,到了长安。
而在李笙和李椽出生刚回到家那个周四,李乐收到了周一和肖依依联合署名的,一篇名为“小蜜蜂超女选秀活动整合营销方案”的邮件。
看完这篇五千字的营销方案之后,一个电话打了过去。
“简短截说。”
“精简起来,五个维度,一个,精准定位,我们的产品与节目受众的高度匹配。”
“目标人群契合?”
“不止,这个节目如果做好了,可以说是国内一个由早期的草根狂欢到新兴媒体时代的多元化互动的起点,围绕个性化表达、情感共鸣与群体认同。”
“继续。”
“我做了一个受众的侧写分析,主要为80后、90后青少年,尤其是初高中学生和大学生,对偶像文化接受度高,价值观与心理诉求是一种草根逆袭与自我投射,节目的口号契合受众群体对平等机会的渴望,选手从素人到明星的蜕变成为梦想投射。”
“如果采用策划案里的诸如短信投票,fans,现在叫粉丝,粉丝通过短信为选手投票,还有诸如贴吧、线上论坛活动、强化社群和身份认同,形成粉丝阵营。”
“之后通过一定的推广策略,比如选手个人包装,达成与产品的高度粘合性。形成品牌形象联动,实现品牌人格化,将选手的故事融入广告,强化情感共鸣。”
“你不怕被人说过度营销,诱导消费?”李乐问道。
周一笑了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那,下面维度呢?”
“整合传播,多渠道覆盖提升曝光。”
“我看了你的途径,组成广告投放矩阵,高频次定制广告播放,户外媒体同步节目宣传口号,数字营销的投票互动,线上互动,抽奖。”
“我又想了些新的,内容植入。”
“比如?”
“在节目环节中自然植入产品,选手晋级时大规模派送小蜜蜂产品礼包,观众短信投票后推送产品优惠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