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嵩岳,东有虎牢、成皋,西控函谷。
可谓是河山共戴,形势甲于天下。
为此赵匡胤不惜数次前往洛阳实地考察,就是想探究洛阳是否可为京师。
然而这些都因为一个人的强烈拒绝而被迫没有成行。
这个人就是赵匡胤的三弟,晋王赵光义。
赵光义在开封经营多年,自然是不想轻易的离开。
况且他心中还有自己的小九九。
他反对赵匡胤迁都的理由也十分的合理。
洛阳毁于唐末乱世,若要迁都势必要劳民伤财重建都城。
赵匡胤曾向他解释说是要借助洛阳的天险来消除冗兵之祸。
不想赵光义直接援引一句在国家之守,在德不在险(有德行的人,不在于险要的地势)把赵匡胤给堵了回去。
赵光义都把话说成这样了赵匡胤若还是执意迁都,那不就成了无德之人?
再加上当时朝中百官的反对,迁都之事就这么搁置了。
后来烛影斧声发生,赵光义登基为帝。
他更是对迁都一事绝口不提。
任小天说道:“其实迁都倒也没有那么重要。
尤其是你现在决意与契丹一战。
若是这样能被契丹打到都城之下,那你们大宋也没什么存在的必要了。
至于你担忧的冗兵一事,真与契丹打起来我怕你还嫌兵力不够用呢。
迁都洛阳确实是劳民伤财,毕竟重建一座首都要花不少银钱。
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即便你迁都了洛阳。
那也还是在黄河附近,黄河决堤一样逃不掉。
所以你即便打定主意要迁都,洛阳也未必就是一个好的选择。”
赵匡胤擦了一把额头的汗水说道:“迁都也迁不得,那朕当如何是好?”
任小天笑道:“其实你现在倒不用过度担忧黄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