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经历了这么久的海水腐蚀,但依稀一些竹简上的内容。
还是可以分辨出来。
也正是因为叶远分辨出来竹简上的字体。
才感觉到一阵头大。
之前他已经对小篆、隶书都有所涉猎。
甚至于一些作用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叶远也是学习过的。
但这些竹简上的文字。
既不是小篆,也不是金文。
更不是后来通用的隶书。
而是更早一些的大篆。
这就让叶远有些难办了。
毕竟对于大篆他还是真的没有了解过。
这并不是说叶远不想学习大篆。
而是因为大篆这种文字,它太特殊了。
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在秦国未统一之前。
各国使用的字体主要是大篆。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字体系。
这些文字体系被称为大篆。
大篆包括多种不同的字体形式。
如象形文字和金文等。
每个国家的书写风格和规范都有所不同。
大篆的特点是写起来较为麻烦,且偏旁部首经常变化。
由于大篆的书写复杂性和多样性。
不同国家的文字在结构和笔画上存在显着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各国文化的独特性,也增加了信息交流的难度。
简单点说,同样一个文字。
同样是用大篆来记录。
但不同国家的大篆,他写出来的都不一样。
所以,这就给后人学习大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这也是叶远放弃学习大篆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