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孝之中,不是说走就走的,等他收拾好了之后,便立刻赶往南京觐见。
武英殿内的其他将领,已经见识了阎应元的臂力,不由得都不敢小看了,虽然不知道准头如何,但是这力气绝对是可以的!
武将么,没那么多虚伪,见识了阎应元的力气,便对他多了一份认可。
是个人都是神射手?
武英殿内的武将们听到这些话,都有点惊讶,皇帝对这个阎应元竟然如此看重。
卢九德一听,略微呆了呆,知道皇帝为什么这么问了,脸色有点难看地说道:“两百多人!”
并且,这刘孔昭根据历史记载,还很嚣张。依仗他手中南京水师的兵权,敢在南明福王的面前,拿着刀追砍他不满意的大臣。哪怕他其实不是真砍,而是做做样子,也能知道他有多嚣张跋扈了。
因此,他都有预期,估计会有不少人饿死在大年三十,还有的,则会在大年三十卖儿卖女,总之,这样的情况,在哪地方都有。
“万岁爷,这诚意伯还真是一个狠人。”方正化一边说着,一边把手中的供状呈送御前,同时继续奏道,“据他府上的奴仆交代,这刘孔昭把他叔叔刘莱臣和祖母胡氏暗中害死了。”
比如说,皇帝确实亲自领军,而不是名义上的领军;皇帝确实是个好皇帝,并且非常有魄力,革新盐政,救扬州百姓于风灾之中,甚至传言皇帝落水之后不顾自身安危而救锦衣卫校尉的事情。
想想也是,江阴是长江边上的一个城池。阎应元作为江阴典史,要保江阴平安,自然是水陆皆要懂才行。
其实这大过年的,皇帝和他们一起过,没有去和那些皇亲勋贵,达官贵人过,就说明在皇帝的眼里,他们才是最重要的。
阎应元自己也不知道啊,他收好路引,微笑着说道:“我也不知,或许是我尽忠职守?”
这就让他稀奇了,他在皇帝的眼中,应该啥也不是,只是大明朝最底层的官而已,区区典史而已,虽然已经因功调往广东任主簿,可在皇帝眼里,依旧是最底层的官而已,竟然会被皇帝召见?
说真的,如果不是确认传旨的真是锦衣卫校尉,他都怀疑是有人寻他开玩笑。
可这大年三十的时候,大都在家团聚,官道上几乎就没有人迹。
这不,方正化把最主要的内容挑出来给崇祯皇帝奏道:“诚意伯府上的一个家生子,是刘孔昭的心腹,挨不过锦衣卫的手段,有说过一个情况,说刘孔昭落水那日,似乎是有所预料,因此他们才能抢救及时,把刘孔昭救了回去。不过他们想立刻给刘孔昭更换衣裳,烤火取暖时,却又被他拒绝,只是对那些匠人大发雷霆,说是匠人之过,害得他落水。耽搁时间久了,便得了风寒!”
武英殿内,他刚一入殿,就见殿内摆满了一个个案几,却是一群将领正在吃年夜饭了?
崇祯皇帝看到阎应元的相貌,似乎有点像传说中的关公,当即暗暗称奇,随后便马上说道:“平身,赐座,一起用年夜饭!”
在两人离去之后不久,方正化便带着锦衣卫那边的审讯结果过来了。
那为首守军核实了身份,令手下让开道路,同时递还路引,还有些诧异地问道:“陛下为何召大人觐见?”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便问道:“你们带了多少人去查的?”
崇祯皇帝把整个口供都看了一遍之后,问方正化道:“为何没有刘孔昭自己的口供?”
阎应元在江阴也是有家有口的,不过此次觐见,不确定的事情太多,因此就单独一人赶来南京。想着要到吃年夜饭,今年是孤身一人,不由得有点惆怅。
对于这刘孔昭,崇祯皇帝不可能有好印象。因此他有嫌疑,崇祯皇帝就一点负担都没有,让锦衣卫抓了他去审问。
等到打败了左良玉和李自成的贼军,把南方的乱局基本上平定,让郑芝龙看到这个天下,还是大明朝的天下时,再去和郑芝龙谈判,朝廷付出的代价就能少一些,并且说话可以硬一些,压迫郑芝龙。
在这武英殿,也只有皇帝才有弓箭,其他人的兵器,都是没有带进宫里的。
他总不能详细解释下,说这事儿要是传开的话,本身就是造反的队伍,皇帝那么好,这造反的意义还大么?对于大顺军的军心会有影响,所以千万不能传!
后来满清南下的时候,他直接逃跑;南明福王跟着跑,想逃到他那里去避难,结果他直接拒绝,怕把满清兵引去。
阎应元一听,没想到皇帝竟然如此和蔼,连忙谢恩,然后被引导到了众将后面,摆上一案几,上两个肉菜,一壶酒,大碗米饭,然后便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