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此时,崇祯皇帝直接开场白就说了,他已经得到太祖皇帝的同意而改制,那用祖制来压他就说不过去了。
至于不相信?那皇帝是怎么突然变了一个人,不但拥有神力,还能领兵打仗,力挽狂澜,如果没有太祖皇帝显灵,那怎么解释?
当然,如果有人不信邪的话,皇帝可是会发神经的,午门楼前砍了一堆人,那不是假的。有没有胆量再试试皇帝会不会又发疯,那是谁也拿不准!
“……如今我大明朝人口众多,非是子承父业便能定论。故朕决议废除各类户籍,统一为民籍,和农户相当。只要是大明百姓,擅长什么,便可从事什么。卫所制会革新,匠籍制也将革新……”
大明朝一开始的时候是卫所制,也就是朱元璋引以为豪的不费钱粮就能养活百万大军。这在开国之初,物资匮乏时候是个好事。但是时代的变迁,就慢慢地不适用了。
本来兵农一体的卫所兵,大部分都成了卫所军官的农奴,只能替他们干农活赚钱。而不训练的结果,就是一旦打仗时就不会打仗。因此,从大明中期开始,朝廷就实施了募兵制,也就是朝廷要付军饷了。
一直到明末,都是卫所兵和募兵制相结合的体系。然后,朝廷付不出募兵制下的军饷,让当兵的穷得叮当响,但是又有军法约束,然后逃得逃,落草为寇的落草为寇,又乱成了一团。
此时,听到皇帝说要革新卫所制,文武官员当然也能猜出来是怎么革新。
这个事情,最直接利益受损的,其实是武官体系,也就是卫所中的中高级世袭武官,然后便是地方豪强,那些侵吞军田的那种。
不过,此时崇祯皇帝所掌握的京营,全是募兵制,是发军饷的,和已经烂了的卫所没多大关系。因此,他的基本盘利益并没有受到损失,以此为基础,强势革新,大殿内还没人敢反对。
不过户部尚书倪元璐还是站了出来,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微臣以为,此事当徐徐图之,军饷来源,尚且无着落。微臣估计,皇后手中的钱,怕是不多了。”
之前的钱,全是崇祯皇帝握着屠刀抄家抄来的,这不是稳定的国库来源,因此,作为户部尚书的他,有责任提醒下这个情况。
他这个担心,还真是没错。
在崇祯皇帝回京之后,周皇后就在第一时间给他禀告了财物情况,剩下的银钱确实不多了。
这不,没等崇祯皇帝说话,他又补充说道:“陛下还多有安排伤残兵卒入各衙门做事,还能领取俸禄。这将又是一笔开支。另三饷也已废除,百亩以下田赋也不收,微臣无能,实不知如何才能变出银钱……”
说到这里,他就想辞职了。
事实上,他已经辞职过多次。但是户部尚书没人想做,因此,不想做都得做。
其他人听到他的话,也有些担心这钱财的事情。
从年初抄家得到大笔银子之后,京营重新整编,不但军饷按时发放,连欠饷都结清了,另外文武官员的俸禄也都足额发放,局势也往好的方面发展。
但是,这钱就不是能时常有的,一旦后续没有了钱,那又要欠饷不说,皇帝还要整好多花钱的地方,那怎么办?
此时此刻,他们非常担心皇帝又开始抄家!
因此,首辅范景文便也出列奏道:“陛下,如今天下还在大乱,各地赋税都收不上来,国库无钱之下,又要多花钱的地方,实在不合时宜。不如有些花钱的是否可以暂缓?”
内阁辅臣蒋德璟等人,皆跟着出列,附和首辅的话。
到了后来,满朝文武皆是跟着劝谏了。因为所有人都怕,就怕皇帝抄家抄上瘾了!
崇祯皇帝见了,却没有不讲理,他知道他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不过,他也有自己的想法。
前期的时候,京师抄家了一次,然后宣府大同那边也抄家了一次,支撑了他在前期的各项开销,终于把要亡国的危急局面给缓了下来。
但是之后养军队,养国家的钱从哪里来,确实是个问题,总不能一直抄家!
不过对此情况,崇祯皇帝心中当然是有计较的。
于是,就听他对底下臣子说道:“卿等顾虑,朕亦知之。不过对朕之革新,卿等只看到了花钱的一面,且听好了。”
范景文等人:“……”
皇帝这意思,就差说他们孤陋寡闻,没见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