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那段时间乔小雨、丁芳华、吕红梅、钱玲不领着一帮孩子去港岛玩了一圈儿嘛。
八月末临回来时,利蕴莲送了几箱子好东西……一台VictorHR-3300录像机和好多录像带。
录像机不算啥,一台还不到六千港币。
录像带是好东西。
VictorHR-3300
VHS格式磁带
这年头正版录像带还没产业化,各大影视公司只有少量发行。谁家买了录像机,得拿着空磁带各种想招儿寻摸门路复制。
别人得想招,利蕴莲不用费劲。
就利家跟邵逸夫、邹文怀和雷觉坤的关系,想要什么片子直接去邵氏、嘉禾和金公主娱乐用母带翻录。TVB自产的电视剧,就更不用提了。
港岛影视剧要到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分级,眼下这年月只要过审公映的片子,都是适合全年龄段观看的。
问题是,不论是港岛还是内陆,亦或者其它地方,拍电影的人很多时候,压根不会站在审核的视角考虑问题。
底层逻辑除了艺术追求那种矫情话,还涉及到利益。
拍的时候怎么吸引眼球怎么拍,送审公映的时候再剪呗。公映版本之外,再暗戳戳的来个“导演剪辑版”。
比如邵氏78年拍的《少林三十六房》,公映版被被删减了大量暴力镜头,导演剪辑版就刺激多了。
少林三十六房
这只是一个例子,被减掉的内容,肯定不止是暴力血腥。
怎么赚钱呢?
公映版在大影院放,或者安排在二十二点之前的场次放。导演剪辑版放在小影院,或者零点以后的场次放。
有个专属词,叫“午夜肉弹版”。
没错,就是你想的那样……
姑娘们从港岛带回来的带子,基本都是“情节完整”的版本。
这年头内陆约等于娱乐荒漠。
荒到五六十年代的电影还翻来覆去的放呢,情节台词全民倒背如流。
面对几箱子录像带,甭管腼腆的小雨妹妹,一贯严肃方正的吕红梅,还是文化范十足的钱玲,丁大姑娘……就不用说了,集体如获至宝。
一言不合就耍流氓的东西,肯定不敢张扬,周一到周五藏起来,周五晚上到周天啥也不干了。躲屋里拉着窗帘,录像机往大背头上一接,跟看电影没两样,瘾头大到饭都顾不上吃。
乔·委委屈屈·明明同学有点惨,有新鲜玩意不让她看不说,还得帮钱玲带孩子。
问题是,这个家虽然大,但边边角角小丫头哪不知道,能藏得住嘛。
插个电连个线,也不是多高端的操作,有心无意的瞄两次就学会了。
每到周天傍晚,回学校的回学校,回家的回家,诺大的院子就小丫头一人,乔大王不想干嘛就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