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正确与否且放一边,但对于经历了残唐五代数十年乱世的人们来说,对于秩序的渴望是无比殷切的。
哪怕是武夫们也厌倦了这种朝不保夕的生活。
几十年的仗打下来,田地荒芜、房屋倒塌、人口锐减、穷困潦倒,除了收获一身伤疤,别的一无所有。
坐在汴京皇宫龙椅上的帝王们也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思考该怎么结束这混乱的局面。几代人的尝试最终在赵匡胤这里开花结果。
杯酒释兵权、实现对中央禁军的绝对控制。
强干弱枝,抽取地方节度使精锐充入中央军,中央军待遇两倍于地方,地方军头不可能拦得住手下精兵跳槽。
如此,后续即便地方节度使对中央损害其利益的改革不满,也会慑于中央禁军的战斗力而不敢叛乱。
下诏取消“留州”和“留使”,地方上所收缴的税负全部上缴中央,地方政府的日常开销由中央政府统一调拨。
设立“转运使”这一官职,专门负责监督和监察地方的财政和税收情况,进一步勒紧了地方上的财权。
严禁地方私自铸钱,剥夺节度使们的“铸币权”。
收回了节度使任命知县的权力,同时设立通判一职来监督和约束知州。
任何涉及死刑的案件必须由刑部复审之后才能实施。
同时在各个县衙设置了县尉这一职务,专门负责处理打架斗殴、盗窃之类的治安案件,而那些在当地驻军的将领们则无权插手。
一顿组合拳下来,军权、财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尽皆收归中央,地方割据势力这一大威胁算是被清理干净了。
但是中央军里面要是有野心家怎么办?
实行更戍制度,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大家互相不熟就不怕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有人说这种做法影响军队战斗力,其实还真未必。
只要训练到位,将领不蠢,也不被皇帝遥控指挥,就算临时磨合,也足以败敌。
社会风气和制度建设影响下,武夫们桀骜不驯的脾性也慢慢转变。
不就是欠饷嘛,其实也不是什么太严重的事,对吧?
你看,车宗陛下打了北汉没给钱,俺们不也没闹事,顶多就是消极怠工而已。
陛下命令两千里外的军阵一三五排枪头抬高三寸,二四六排弓弩提前上弦,我们二话不说马上执行。
至于打败仗,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不耽误俺们领钱就行。
反正打了胜仗也没什么鸟用,就算是升到节度使又怎么地,在相公们面前还不是平白矮了几截?
至于后面军队战斗力越来越差,什么临敌发矢先要钱,那可怪不得我们。
这么大点地,养了百多万大军,以我大宋那点可怜的财政收入,小兵们可不就得人均洪七公了。
大家平日里都饿着肚子,到了打仗的时候还不许俺们趁这好机会赚点外快了?
什么,你说皇宋富甲天下,GDP占世界八成?这TM是哪个历史发明家吹出来的牛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