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让楚云飞陷入到了思索之中。
结合目前国内战场的对峙态势,以及东南亚战场的沉寂,他开始仔细分析起来。
国内目前,三战区在进行浙赣会战。
这场会战的起因,是日军为了报复杜立特空袭,并摧毁中国东南沿海的空军基地,阻止美军利用这些基地轰炸日本本土。
其规模之大,战斗之惨烈,楚云飞自然是清楚的。
不需要他操心太多,因为他深知,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也是一员经验丰富的老将,麾下亦有诸多能征善战之士,而且这仗,只能够依靠三战区自己,远水解不了近渴,他即便有心,也难以在短时间内给予实质性的援助。
即便是薛岳的九战区,也只能够进行牵制性的进攻,迫使日军无法聚集太多的兵力全力应对浙赣会战。
各个战区都有其自身的防守压力和战略任务,能做到的也只是在自己的防区内尽力消耗日军,减轻友邻部队的压力。
指望大规模的跨战区增援,在目前国军的整体实力和后勤条件下,并不现实。
而远征军这边,经过敏当及周边地区的一系列反击和追歼战后,日军主力遭受重创,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攻势,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主要战线基本上维持在毛淡棉一线。双方虽然在暹罗地区仍有零星交火和渗透与反渗透的较量,但大规模的战役已经暂时告一段落。
雨季的到来,也使得双方的行动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接下来,远征军的主要任务,除了休整部队、补充兵员、修复仰光港、打通后勤生命线之外,大多是小规模、持续性的清剿作战,以肃清缅甸境内的日军残余据点和那些依附于日军的缅甸独立军,巩固已占领区,并为未来的战略反攻积蓄力量。
在此基础之上的话,接下来的战斗多以丛林战为主。
缅甸的地形复杂,山高林密,河谷纵横,道路稀少。
在这种环境下作战,重型装备的机动性会受到极大限制,大规模兵团的展开也十分困难。
相反,小股部队的渗透、伏击、袭扰等游击战术,以及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丛林生存能力和轻武器的效能,将显得尤为重要。
依据丛林战的特点,楚云飞开始在脑海中的科技树上仔细筛选:
重型坦克、战略轰炸机这类“大杀器”首先被排除。
这些装备虽然威力巨大,但在目前的缅甸战场上,不仅难以运输和部署,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性价比太低。
105毫米以上的重型榴弹炮,虽然在正面攻坚时威力显著,但在丛林地带,其机动性和对后勤的依赖也是巨大的短板。远征军目前装备的75毫米山炮和少量105毫米榴弹炮,在得到充足炮弹补给的情况下,足以应对大部分需求。
楚云飞的目光。
渐渐聚焦到了步兵武器与单兵装备科技树,以及火炮科技树中的轻型支援火炮上。
“丛林战,说到底还是步兵的较量。”楚云飞心中暗道:“士兵的单兵火力和班组火力密度,以及对付敌人坚固据点和隐蔽火力点的能力,将直接决定战斗的胜负。”
他仔细审视着步兵武器科技树:
半自动步枪(M1加兰德):这是他首先想到的。
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如果能够全体换装高射速且拥有八发弹夹加兰德步枪,步兵班的火力将会得到质的提升。
其次就是冲锋枪方面。
丛林中视线受阻,交战距离近,冲锋枪的强大火力在近距离战斗中无可替代。
虽然远征军已装备了一部分汤姆逊,但其重量较大,成本也高。
如果能研发出更轻便、更易于生产的冲锋枪(PPS43或者黄油枪),并大量装备到班排一级,将极大增强部队的突击能力和近距离交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