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买民心这种事,卢从善在任期间其实也做过不少,不过并不是采取减免粮赋商税这种形式。
毕竟大明长期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全国各地赋税一向都是只增不减,才能勉强维持朝廷日益增长的国防费用,九江这种难得的富庶之地更是重要的赋税来源,朝廷根本不会允许施行这样的政令。
而地方官府运转的开支,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收缴上来的赋税,卢从善也早已习惯了这种运作方式,因此听到宁子敬打算减免一年的赋税,便觉得此举并不合理,虽不敢明着反对,但还是好心提醒对方,照此行事可能会遇到大坑。
宁子敬倒是不太担心卢从善所说的问题,毕竟父亲宁崎已发来电报,会在执委会层面向他提供所需的协助,让他在九江尽管放开手脚去干。
而减免一定时限的税赋,本就是海汉对新占领区惯常使用的施政手段之一,在政令执行期间,执委会也会从财政方面给予支持,应该不至于出现卢从善所担心的状况。
宁子敬也不想对卢从善过多解释,免得对方还以为自己是在炫耀家世背景。但他心知只要将减免税赋的政令颁布下去,本地民众对新官府的风评一定会有正向的变化。
当然了,减免税赋并非宁子敬施政方案的全部,他这几日查阅本地官府的档案记录之后,再结合来九江途中初步制定的计划,已经整理出了大致的执政思路。
在征询了卢从善等人的意见之后,宁子敬很快颁布了海汉在九江的第一套政令。
首先便是为期一年的税赋减免,让本地民众有休养生息的缓冲时间,以适应新朝的制度。
政令中也提前通告了一年之后的税赋征收标准,仍是要比大明统治时期低了约莫一半,由此也足见宁子敬对提升九江经济规模的信心。
他相信那些外逃避难的民众,在听到这样的消息后,应该也会选择返回家乡。
其次是与宁家的老本行文教体系密切相关的政令,年内开始在九江各级书院、学塾推广海汉文教内容,所使用的教材也将逐步更换,以适应海汉的新科举体系。
由于这些措施会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大幅变革,本地现有的教书先生们没有经过相关的培训进修,显然无法完成新的教学任务,所以还需要从国内其他地区抽调师资力量过来支援。
按照国内其他地区过去的经验来看,要让新的文教体系投入运转,必须得在当地培训出足够的师资力量才行,整个过程快则两三年,慢则五六年,总之短期内可能并不会有太明显的成效。
而这个过程中除了师资不足的问题之外,一定还会有些老学究抱着以前的四书五经不肯放手,拒绝接受海汉的文教体系和科举制度,甚至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阻挠推广,这都是宁子敬未来必须要面对的困难。
在文教这个领域推行新的体系,与其说是为了政绩,倒不如说是按部就班执行的必要步骤。不过宁崎一手打造了海汉的文教体系,在这个领域可以给宁子敬提供的方便,肯定是旁人所无法企及的程度。只要宁子敬多花些心思在这上边,倒也很有希望能做出一些亮眼的成绩。
第三项政令,则是针对九江本地的传统优势领域——航运和商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