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角落里,还有一个男生安静地坐着,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经济学教材装逼。
这些年轻的面孔上,交织着初来乍到的青涩、学业压力下的疲惫,以及在这种特定社交场合中努力展现的自信与成熟,他们的衣着、谈吐、形成的一个个小圈子,似乎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关于身份、适应与渴望的故事。
“嘿,李乐!你也来了?”
一个略带惊喜的声音打断了他的观察,扭头一看,一穿着件黑色毛衣配西装,也不用二十年,十年后就会被喷成土鳖,可这时确是时尚表现,烫着一脑袋卷毛,长得有点儿像东叔加厚版的小伙儿,挺着堪比35D标准的胸大肌走了过来。
李乐瞧见,笑着点点头。
当年来交流时认识的那批人已经毕业的毕业,退学的退学,失踪的失踪,平日里独来独往,仙隐于图书馆公寓,脱离“群众”许久,和留学生圈子没什么来往的李乐来说,迈出调查的第一步,是要找到“组织。”
于是,在经过校内观察和在网上搜集了一些信息之后,司汤达,这个有着古怪名字,LSE学联里的一个活跃人物,国际关系专业大三的学生,进入了李乐的视线。
几次食堂里草草设计的“偶遇”加“请客”,再来上点儿“亲和力”以及“孤独感”的传递,让李乐有了接触到新一批留学生圈子的机会。
这次名为“团元宵”的活动,就是源于司汤达的盛情邀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你电话发短信的,能不来么?”
“咋样,阵势不小吧?”
“可不小,不过,这地方,有点儿太。。。。。”
司汤达晃了晃手里的威士忌酒杯,环顾四周,指了指吧台那边,一个被簇拥着的高个子男生,“看见没,韩远征,学联的韩秘书长,帝国理工的环保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高中时候就到这边来了,人脉广,吃的开,这次就是他联系的几个私人赞助。才到这里来的。”
“私人赞助?”
“嗯,都是有实力的主,不在乎的。就像那边,”司汤达下巴一抬,示意在一扇屏风边上,“那边那个穿红裙子的,艺大的,学音乐史。”
“那个,黑色裙子,露着背的,玛丽女王的。”
“还有那位,红空来的少爷,不喜欢和他们那群人玩儿,现在在UCL学金融。”
听着司汤达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场内各校的“风云人物”,李乐的心里想的却是,消费符号、话题分层、内部权力结构、场域变换。。。。。
虽然司汤达依着惯例,没说这些人家里的是干嘛的,但这些鲜亮的个体,已经明显的被家庭、财富、教育背景、乃至地域文化重新分类,在这个临时的“场”中形成看不见的层级与边界。
抿了一口杯子里的苏打水,“看来今天真是群英荟萃了。”
“那不是萝卜么?”
“哈哈哈,不过,搞这么大场面,就为了应个景儿,过个元宵节?”李乐有些明知故问。
司汤达嘿嘿一笑,“乐哥,过节就是个由头。”
李乐点点头,看到那个被称为韩秘书长的韩远征,正游刃有余地周旋于不同的小圈子之间,握手、拍肩、寒暄,姿态熟练,带着几分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社交老练。
“这么说,我是沾了你的光了?”李乐半开玩笑地对司汤达说。
“哎呦,乐哥你可别寒碜我。”司汤达连忙摆手,“我就是学联里,跑腿打杂的,你是克里克特教授的高徒,那才是真金字招牌。”
一句话,更证实了李乐的猜测,隐形的门槛。
两人正说着,一个穿着剪裁精良的深蓝色西装、戴着无框眼镜的男生走了过来,手里也端着一杯威士忌。他先是冲司汤达点了点头,然后目光落在李乐身上,带着审视和一丝好奇。
“汤达,这位是?看着面生。”普通话里带着股子塑料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