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乐笑了笑,“这就是我想做的另一层,理论反思。”
“咱们论文里不是在批判网络空间的非理性、情绪化对公共讨论的侵蚀吗?这次实操,就是把这种侵蚀的力量,具象化、流程化地展示出来。”
“看在缺乏有效规制和理性引导的情况下,虚拟空间的戾气和猎巫心态,是如何被精准引导,最终变成绞杀现实个体的无形绳索的!”
“可是乐哥,”阿灿开口,“你这路子,拿活人当试验田,还是定向爆破,不怕有伤天和?”
“伤天和?”李乐扯了扯嘴角,“那家伙自己就是条专啃天和的鬣狗。我们不过是把他在暗处啃出来的窟窿,挪到阳光下晒晒。”
说完,又看向张曼曼和梁灿,“所以,需要你们搭把手,怎么样?”
张曼曼点头,,“我没问题。这是为我们论文量身定做的介入式观察,我们能全程追踪信息投放节点、传播路径、受众的认知变化曲线、目标人物的应激反应。。。。。本身就是网络社会的规则混沌、力量博弈的缩影。”
“这种近距离观测线上、线下社会互动变化的机会,可遇不可求。伦理风险。。。。。只要确保不直接伤害无辜者,并在研究设计里做好匿名化处理,我管那姓郑的死活。”
“数据,我需要第一手的、动态的认知和行为数据!”
梁灿一开始还在咀嚼李乐那句“晒窟窿”背后的冷意,可听着张曼曼的分析,看向李乐,也笑了,忽然咧嘴一笑,那笑容里带着点玩味,又有点“果然如此”的了然,也带着点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促狭。
“我也没问题,就当是支持学术研究,顺便替天行道了。再观察一场数字时代的路西法效应。”
“看看人在匿名的、群体性的正义旗号下,能释放出多大的规训能量,而且,还能验证一下福老爷子的话,权力是不是真他妈的无处不在,连赛博空间都不放过。”
“不过乐哥,这算不算是对技术中介下的社会正义实现路径的一次,嗯,非典型性田野考察?”
“算吧?”李乐一耸肩膀,“但是阿灿,你得负责盯着点火候。烧到什么程度,既能达到社会规训的目的,又不至于失控燎原,伤及无辜或引发伦理反噬,尤其是当舆论开始自发的探寻,逼近法律和隐私的红线时,需要有个清醒的脑子喊停或者,引导转向。”
“那我呢?”张曼曼问道。
“你负责整体框架的设计和数据监测方案的制定。怎么分层投放信息?投放的时间间隔如何设定才能形成递进效果?监测哪些论坛、Blog、群组?如何设计简易的热度和情绪倾向评估指标?”
“还有,最关键的是,如何设计一套安全的沟通方式,指导车俊哲他们在南高丽那边配合,这些技术活,你来。”
张曼曼嘿嘿一笑,“行啊,就用咱们论文里那套虚拟社群信息扩散模型做指导。”
三人相视一笑,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学术探索与“惩恶扬善”交织的奇特兴奋感。
讨论了一阵具体分工和观察指标后,张曼曼忽然想起什么,“乐哥,阿灿,你们说,咱们搞的这个田野实验,虽然是个案,但里面暴露出的东西,有没有普遍意义?”
“什嘛~~球意思?”
“你要做咩啊?”
张曼曼组织着语言,“我的意思是,郑宇哲这种人是极端个案。但虚拟空间对现实个体声誉的杀伤力,以及线上舆论如何倒逼线下处置这个现象链条,在当下,或者不远的未来,是不是已经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了?只是缺乏系统性的观测和预警。”
瞧见梁灿挑眉,李乐噘嘴,张曼曼扶着桌子,声音压低了些,带着一种发现新大陆的激动,“咱们搞社会学研究的,终极目标不就是理解社会、服务社会吗?既然虚拟空间的影响力已经无孔不入,那能不能。。。。。咱们以后搞个专门的线上舆情动态监测与研判的小机构?”
“诶?”
“诶?”
“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