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番外1971(上)
腊八节这一天,台北南京东路三段的一间公寓楼里,飘出了烧焦东西的味道——
“妈,你煮的粥!”
伴随着一声惊呼,这家的女主人才慌慌张张地从阳台跑到厨房,只见灶台上的大铜锅正冒着烟“滋滋“叫唤着,锅底已经烧黑了。女主人迅速关了火,抓起一块抹布揭开锅盖,更多的白烟倏地冒出来,她一边身体向后仰,一边眯着眼睛看锅里的情况,是否还有挽救的余地。
几秒钟后,她将整锅端起放进了水池。
水龙头里的水哗哗向下,把一锅焦成一整块的小米、红豆、薏仁、栗子、核桃……冲出一个浅坑。
十四岁的女孩子台丽站在厨房门边,看着里面手忙脚乱的母亲,像大人一般无奈地摇摇头。
“早说你不要自己煮,直接去饭店订就好了嘛,明明自己平时是从不煮菜的人,这个时候非要逞能。“早慧的台丽说出来的话也一点不客气。
“这怎么一样?“做母亲的还要努力反驳,”是去给爸爸的战友,当然自己煮有诚意。“
“一锅黏底的糊锅巴就有诚意了?“
这下,连反驳也反驳不了了。
结果就是到了傍晚的时候,母女二人又临时跑了几家饭店,询问还有没有腊八粥卖,最后在一家传统市场里面,找到了救命稻草。
店家一开口说话就是北方口音,做的也是北方的腊八粥,没有甜味,台丽尝了一口,说:“说不定比你做的更合适郭伯伯他们的口味。”
话音刚落,就被母亲拍了一下脑袋,她撇撇嘴,又像大人一般老练地对老板说,“我们自己带了锅,麻烦你帮我们装起来放到车上。”
“这位小姐真能干呀。”
老板夸赞道。
半个钟头后,她们终于带着足够有十来人份的八宝粥来到了长春路的信义东村。
军眷区的矮房宿舍跟她们住的新式公寓完全不一样,每家每户之间几乎没什么距离,尤其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街上更是热闹。难怪台丽的父亲休假也不喜欢在家里待,三天两头就往从前的战友家跑。
台丽不能算是标准的眷村小孩,尽管她的名字又是典型的民国三十八年以后来台出生的二代。她母亲刚怀上她的时候,因为算得上“高龄产妇”,一开始就被接回了娘家照顾,父亲也不得不跟着搬过去。也不知道在台丽童年的记忆里,还有没有父母为了要住在哪里发生过的争吵——台丽的父亲觉得住在岳父岳母家就好像是入赘,可是对于养小孩来说,眷村的条件当然不如有着管事、帮佣甚至厨师的沈家公馆好。
不过后来,父亲去高雄练兵,长期不在家,再加上前些年南京东路重新规划,老房子基本都拆了改建新大楼,父母跟外公外婆的家分开来,父亲那点微妙的自尊心又重新得到了建立,和母亲的关系也逐渐融洽了起来。
但是台丽知道,母亲结婚后就不工作了,他们家的家用还是要靠外公资助,甚至平日里吃饭也是去外公家,所以才造成母亲连煮一锅腊八粥都要失败的局面。
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台丽和母亲来到信义东村十一号郭营长家,而台丽的父亲已经在这里打了一下午的牌了。
“老胡,你家夫人千金到了。”
台丽的父亲胡虔起身去迎,他还穿着军装,虽然已经是陆总参谋办公室的副管制长了,但是回到以前的战友堆里,坚决不让别人管他叫长官或中校。用他的话说,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情谊,不能叫这些虚头巴脑的头衔喊得生分了。
看到妻女二人各自捧着两只汤锅,他连忙从女儿手中接过一只,然后道:“你们怎么这么晚到?粥煮了很久吗?辛苦辛苦……”
台丽刚想开口告状,却被母亲使了个眼色,扁着嘴不说话了。
郭营长太太看到她们带来的腊八粥,说道:“先放到厨房里吧,准备了很多菜,等吃完了菜,再一人来一碗喝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