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衡“文”与“躬行”,实现动态提升
孔子“文”与“躬行”相辅相成的思想,启示现代人在修养之路中,要避免陷入“重文轻行”或“重行轻文”的误区,学会平衡二者关系,在“文”的指引下“躬行”,在“躬行”中深化“文”的理解,实现动态提升。
避免“重文轻行”,防止知识与实践脱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些人热衷于通过阅读、听课等方式获取知识,却忽视了将知识转化为实践。他们可能熟记各种道德理论,却在实际生活中言行不一;可能掌握了丰富的职业知识,却在工作中敷衍了事。这种“重文轻行”的做法,导致知识成为“无用的储备”,无法真正提升个人修养与能力。要避免这种误区,就需要在学习“文”的同时,主动寻找实践机会——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就尝试用所学的沟通技巧与家人、朋友交流;学习了职业技能,就在工作中积极应用并不断优化。通过这种“学”与“行”的结合,让知识真正发挥作用,实现“文”与“躬行”的统一。
避免“重行轻文”,防止实践陷入盲目。有些人事事强调“行动”,却忽视了“文”的指引与学习,导致“躬行”缺乏正确的方向与方法,陷入盲目。例如,在践行道德理念时,若不通过“文”的学习理解道德的深层内涵,可能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想要帮助他人,却因不了解他人的真实需求,采取了不恰当的方式,反而给他人带来困扰;在职业实践中,若不持续学习“文”(新的职业知识与技能),可能会因方法落后、理念陈旧,无法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导致“躬行”效果不佳。要避免这种误区,就需要在“躬行”的同时,保持“文”的学习与反思——在实践后及时总结经验,思考哪些做法符合“文”的理念,哪些做法需要改进,同时通过学习新的知识与理念,为“躬行”提供新的方向与方法,让“躬行”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
在“文”与“躬行”的动态平衡中实现自我提升。“文”的学习不是一次性的任务,而是终身的过程;“躬行”的实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文”的深化不断调整。例如,在人际交往中,最初通过学习“礼”的规范(文),我们知道要尊重他人;在“躬行”尊重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不同的人对尊重的需求存在差异(如有些人需要被倾听,有些人需要被认可),这时就需要进一步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学(深化文),调整自己的“躬行”方式,让尊重的行动更具针对性;通过调整后的“躬行”,我们又能更深刻地理解“尊重”的内涵(进一步深化文),形成“文—行—文—行”的动态提升循环。这种动态平衡,让“文”与“躬行”相互促进,推动个人修养不断提升,逐渐趋近“知行合一”的理想境界。
六、结语:传承圣人智慧,走好当代修养之路
孔子“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的自谦之语,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句话不仅展现了孔子对“文”与“躬行”关系的深刻认知,更体现了他谦逊自省、追求“知行合一”的圣人品格。在当代社会,我们虽然面临着与春秋时期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与生活挑战,但孔子关于“文”与“躬行”的思想,依然是我们修身治学、处世行事的重要指引。
重视“文”的学习,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认知与丰富的精神世界,为“躬行”奠定坚实的基础;注重“躬行”的实践,让我们避免陷入“纸上谈兵”的误区,将知识与理念转化为服务自己、他人与社会的实际行动;平衡“文”与“躬行”的关系,让我们在动态提升中实现“知行合一”,不断完善自我修养。
孔子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躬行君子”的境界,即使到了晚年依然坦诚自己“未之有得”,这种永不止步的追求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当代人的修养之路,没有终点,每一次“文”的学习都是新的起点,每一次“躬行”的实践都是新的提升。让我们以孔子为榜样,怀揣谦逊之心,在“文”与“躬行”的统一中,走好自己的当代修养之路,不仅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完善,更以“知行合一”的品格,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文明的传承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圣人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