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获取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他人传授、书籍阅读等间接方式获取的间接经验;二是通过自身观察、实践等直接方式获取的直接经验。“多闻”主要对应间接经验的积累,而“多见”则主要对应直接经验的获取。虽然间接经验能够帮助我们快速获取大量知识,但直接经验对于认知的深化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多见”,亲自观察事物的发展过程、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与内涵,将间接经验转化为自身的认知与能力。
孔子一生非常重视“多见”,他不仅通过阅读典籍获取间接经验,还通过广泛的实践活动获取直接经验。例如,他曾担任鲁国的司寇,参与国家治理,在实践中深入了解了当时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矛盾,这些“多见”的经历,让他对“礼”“仁”等思想的理解更加深刻,也为他提出“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提供了现实依据;他还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历时十四年,途经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亲眼目睹了不同国家的政治状况、社会风貌与民生疾苦,这些“多见”的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也让他的思想更加贴近社会现实,能够针对不同国家的问题提出切实的建议。
在科学研究领域,“多见”是获取科研数据、验证科学理论的重要手段。科学家们通过“多见”——观察自然现象、进行实验操作、开展田野调查等,获取第一手的科研数据,再通过分析、总结,提出科学理论或验证已有理论。例如,达尔文为了提出“进化论”,历时五年乘坐“贝格尔号”军舰进行环球航行,在世界各地观察不同的动植物物种、地质地貌,收集了大量的标本与数据,这些“多见”的经历,为他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竺可桢为了研究中国的气候变迁,长期坚持观察记录气象数据,还通过考察古代的文献资料、文物古迹、树木年轮等,获取了大量的历史气候信息,这些“多见”的努力,让他对中国气候变迁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多见”也是提升能力、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育领域,教师只有通过“多见”——观察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差异、成长需求,才能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在医疗领域,医生只有通过“多见”——接触不同的病例、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参与复杂的手术,才能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在艺术创作领域,艺术家只有通过“多见”——观察自然景观、体验社会生活、了解不同文化的艺术形式,才能获取创作灵感,创作出具有深度与感染力的作品。
(二)“多见”需注重细节观察与深度思考,避免流于表面
“多见”并非简单的“多看”,而是要在观察的过程中注重细节、深入思考,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提炼本质。若只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即使“见”得再多,也难以实现认知的深化,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记忆层面。孔子强调“多见而识之”,其中的“识”,不仅指“记忆”,更指“理解”“认识”,即通过观察实现对事物本质的认知。
在观察事物时,注重细节是“多见”取得成效的关键。许多重要的发现与认知,都源于对细节的关注。例如,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细节,引发了对万有引力的思考;瓦特通过观察水壶盖被蒸汽顶起的细节,启发了改良蒸汽机的灵感;鲁班通过观察茅草边缘的细齿,发明了锯子。这些案例都表明,只有注重细节观察,才能从常见的现象中发现不寻常的规律,实现认知的突破。在学术研究中,注重细节观察同样重要。例如,在考古研究中,考古学家需要仔细观察文物的材质、纹饰、造型等细节,才能推断文物的年代、用途与历史背景;在生物学研究中,科学家需要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细节,才能了解生物的进化规律与生态特征。
除了注重细节,“多见”还需要伴随深度思考。观察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与规律,实现认知的深化。
孔子在“多见”之后强调“识之”,正是要求将观察与思考结合,实现对事物的深层认知。例如,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不仅观察到各国的政治乱象,更深入思考乱象背后的根源——周王室衰微导致的礼崩乐坏、诸侯对权力的过度追逐、民众道德观念的淡漠等。通过这种“观察+思考”的模式,他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的解决方案,希望通过恢复周礼、重塑道德秩序来挽救社会危机。若没有深度思考,孔子的“多见”便只是零散的现象记录,无法形成系统的思想体系,更无法为后世提供治国理政的智慧。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深度思考对“多见”的意义同样关键。居里夫人在发现镭的过程中,首先通过实验观察到沥青铀矿中存在一种未知的放射性元素(“多见”),但仅凭观察无法确定这种元素的性质与结构。于是,她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深度思考与实验探索,分析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研究其化学性质,最终成功提取出镭元素,为核物理与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若缺乏深度思考,居里夫人的“多见”便只能停留在“发现异常放射性”的表层认知,无法实现科学上的重大突破。
在企业管理领域,“多见+思考”也是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关键。例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经常深入市场一线观察行业动态(“多见”)——他发现通信技术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全球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单一技术领域的优势难以长期维持。基于这些观察,他深入思考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出“华为的冬天”“向死而生”等理念,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布局多领域技术研发、拓展全球市场。正是这种“观察到趋势、思考出对策”的模式,让华为在多次行业危机中屹立不倒,成为全球通信领域的领军企业。反之,若管理者只注重“多见”却缺乏思考,便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无法把握市场本质与企业发展方向,最终导致企业陷入危机。
(三)“多见”需突破主观局限,保持客观视角
“多见”的过程中,人往往会受到主观偏见、经验主义的影响,导致观察结果偏离客观事实,进而影响认知的准确性。因此,真正的“多见”需要突破主观局限,以客观、理性的视角看待事物,避免因个人好恶、固有经验而对观察对象产生误判。
孔子在“多见”时,始终保持着客观中立的态度。例如,他在评价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时,既不盲目推崇某个国家的模式,也不片面否定某个国家的尝试,而是基于客观观察进行分析。在卫国,他看到卫灵公虽有治国之志却缺乏实际能力,朝政被权臣把持,便客观指出“卫灵公之无道也”;在齐国,他看到齐景公重视礼治、关心民生,便肯定齐国的政治优势,但也指出其“不能善终”的隐患。这种客观的“多见”态度,让孔子能够全面、准确地认知各国的政治状况,为其思想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客观依据。
在历史研究领域,突破主观局限的“多见”是确保研究真实性的基础。历史学家陈寅恪在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时,不仅广泛查阅正史文献(“多见”),还注重收集墓志、碑刻、敦煌文书等一手资料,通过多方印证来还原历史真相。他在研究过程中,始终避免受到传统史观或个人情感的影响,例如在评价曹操时,既不认同《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奸雄”的片面刻画,也不盲目推崇其“治世之能臣”的形象,而是基于史料客观分析曹操的政治举措、军事才能与历史影响,最终形成了公允的历史评价。若陈寅恪在“多见”时被主观偏见左右,其历史研究便会失去学术价值,甚至误导后人对历史的认知。
在现代新闻报道领域,客观的“多见”更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准则。优秀的记者在进行新闻调查时,会深入事件现场,采访不同立场的当事人(“多见”),并避免将个人观点融入报道中。例如,在报道一场社会争议事件时,记者不仅会采访事件的受害者、目击者,还会采访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甚至是与事件相关的对立一方,通过全面、客观的观察与记录,向公众呈现事件的完整真相。若记者在“多见”时带有主观偏见,只采访符合自己立场的对象,便会导致新闻报道的片面性,引发公众对事件的误判,甚至引发社会矛盾。
四、“多闻”与“多见”的辩证关系:相辅相成的求知双翼
孔子将“多闻”与“多见”并列提出,并非偶然——二者并非相互独立的求知路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求知者获取知识、深化认知的“双翼”。缺乏“多闻”的“多见”会陷入“经验主义”的误区,缺乏“多见”的“多闻”则会沦为“纸上谈兵”的空谈,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求知目标。
(一)“多闻”为“多见”提供理论指导与认知框架
“多见”虽然是获取直接经验的重要方式,但并非盲目进行——“多闻”所积累的间接经验,能够为“多见”提供理论指导与认知框架,帮助求知者更有方向、更有深度地进行观察与实践。
在科学探索中,“多闻”的理论知识对“多见”的指导作用尤为明显。例如,天文学家在观测宇宙之前,会先通过“多闻”学习天体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恒星演化理论等。这些理论知识为他们的“多见”(天文观测)提供了认知框架:他们知道应该观测哪些天体、如何分析观测数据、如何判断观测现象是否符合理论预期。若缺乏这些“多闻”的理论基础,天文学家的“多见”便会陷入盲目——他们可能无法识别重要的天体现象,无法解释观测到的数据,更无法实现科学发现。例如,哈勃望远镜在观测宇宙时,正是基于“宇宙膨胀理论”这一“多闻”知识,才能够通过观测星系的红移现象,计算出宇宙的膨胀速度,为宇宙学研究提供了关键数据。若没有“宇宙膨胀理论”的指导,哈勃望远镜的观测数据便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数字,无法推动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在教育领域,“多闻”的教育理论也为教师的“多见”(观察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提供了指导。例如,教师通过“多闻”学习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了解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需要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来获取。基于这一理论,教师在“多见”(观察学生学习过程)时,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度、思维过程与个性化需求,进而调整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若教师缺乏“多闻”的教育理论,其“多见”便只能停留在“观察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完成作业”的表层,无法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也无法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
(二)“多见”为“多闻”提供实践验证与认知深化
“多闻”所积累的间接经验,往往具有抽象性、普遍性的特点,而“多见”所获取的直接经验,则能够为“多闻”提供实践验证——检验间接经验的真实性与适用性,同时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认知与能力,实现“多闻”知识的深化。
在医学领域,“多见”对“多闻”的验证与深化作用尤为突出。医学生在学校通过“多闻”学习医学理论知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但这些知识大多是抽象的理论与普遍的病例分析。只有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多见”),接触真实的患者与复杂的病例,才能验证“多闻”知识的适用性:例如,理论上某类抗生素对某种细菌感染有效,但在临床实践中,可能因患者的个体差异(年龄、体质、过敏史)导致药效不佳或出现副作用。通过这种“实践验证”,医学生能够修正对“多闻”知识的认知,形成更贴合实际的医学判断。同时,“多见”还能深化“多闻”知识——医学生在治疗复杂病例时,会将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如内科、外科、影像学)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诊疗思路,这种深化后的认知,是单纯的“多闻”无法实现的。
在农业领域,“多见”对“多闻”的验证与深化同样重要。农业科研人员通过“多闻”学习农业科学理论——作物遗传学、土壤学、气象学等,提出某种作物的改良方案或种植技术。但这些理论是否可行,需要通过田间试验(“多见”)来验证:例如,科研人员基于“多闻”知识,认为某种新品种小麦具有抗倒伏、高产的特性,但在田间种植时,可能因不同地区的土壤条件、气候差异,导致品种特性无法充分发挥,甚至出现减产。通过“多见”的实践验证,科研人员能够调整改良方案,优化种植技术,使“多闻”知识更加贴合实际农业生产需求。同时,在“多见”过程中,科研人员还会发现理论中未涉及的问题——如新品种小麦对某种病虫害的抵抗力较弱,进而开展新的研究,补充与深化“多闻”知识体系。